我的收藏 訪問記錄 短消息
千萬不要墮胎了!沒想到竟然這麼傷害子宮,甚至還可能產生更嚴重的後果!
雅虎贊助網站載入中...
Yoya_yoya
2015-5-22 14:47
# 1




人工流產
大部分的墮胎是在前十二個星期內進行的,胎兒仍然很小,可以用一個強力的抽吸器把他吸出,這個抽吸器的能力是普通家用吸塵機的二十五倍。這個方法叫做抽吸割除術 (suction curettage),抽吸器的力量撕裂或者絞擰胎兒的身體,將肢體逐部撕開,直至只剩下頭部來。胎兒的頭部太大,不能從吸管中通過,所以墮胎的人需要用鉗子插入子宮內,攫獲這個單獨漂浮的頭部,然後將它鉗碎,直至能夠通過抽吸管,那麼頭部也就被挪走。

流產藥物
90年代流產藥物的引進和使用,無疑給意外受孕的女子帶來了極大的福音。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片等抗早孕藥物在臨床上廣泛使用,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。不動手術就可使止孕的夢想變成現實,不能不讓人欣喜。的確,與人工流產相比,藥物流產避免了手術器械對生殖器官的損傷,而且痛苦小、副反應輕、後遺症少,服藥者心理壓力也不大,易於讓人接受。有現代醫學技術「保駕護航」,無煩無惱無憂愁,抗早孕藥物還有一個名字叫「催經止孕藥」,望文生義,從中也可以看出研製者的用心良苦——有過性生活史的女子,只要月經超過幾天不來,就有懷孕的可能,這時趁它「立足未穩」,立即服藥催促月經來潮,從而達到終止妊娠的目的。在藥物的作用下,孕囊可以排出。

其他方法
另一個墮胎方法是鹽水法(Saline method),就是鹽毒法,是用在第四到第七個月,是1970年代最常用的方法。這個手術是用一支三吋半到四吋的針,從母親的腹壁插到羊膜囊(ammiotic sac)中,抽出200mm的羊水,然後以一種強度的濃鹽水替換。在這個程序中,胎兒是把鹽吞掉,在鹽中「呼吸」,基本上,胎兒全身的皮膚被鹽熨傷,慢慢被毒死,於是母親開始分娩,排出一個死的、燒傷了的,和枯萎的嬰兒。偶爾有些嬰兒在這個手續中倖存,生下來就有嚴重的併發症,因為在這個過程中,嬰兒的組織和器官 都因出血而破壞,動脈靜脈破裂而在身上留下巨大的青腫。
用前列腺素(prostaglandin)激發:前列腺素包含一些賀爾蒙類的化合物,當被注射或使用在子宮肌的時候,可以損壞胎兒的血液循環,劇烈的收縮,然後被排出。因為前列腺素不是對未誕生的胎兒直接有毒,這樣的墮胎方法結果比鹽水法產生更多因打胎失敗而出生的胎兒。打胎失敗使醫藥工作人員十分麻煩,尤其是母親:嬰兒為生存奮鬥,喘不過氣來,到處抽動亂移。
還有一個辦法,叫做子宮切除術(hysterotomy),用在六到八個月期間,這個辦法和剖腹產術(Caesarean section)只有一個不同之處,整個手術是為了謀殺嬰兒,不是為了救他。這個手術是把肚子切開,直入子宮,取出嬰兒,不照顧他,讓他死去,或者早在母親體內先勒死他(嬰兒是不能在子宮外被勒死的)。一旦嬰兒是在子宮外,他不可以被殺死 ;否則醫生就犯了謀殺罪。
 
墮胎的危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:
一、可能導致月經失調,少數患者週期不規則,經期延長,較多的患者墮胎術後出現經量增多;
二、可能導致宮頸或宮腔粘連,宮頸粘連可致宮腔積血;
三、可能導致子宮腔內感染 ;
四、有可能導致日後習慣性流產,墮胎次數越多流產可能性越大;
五、有可能導致終生不孕;
六、子宮穿孔:妊娠週數愈大,危險機率愈高;流產次數愈多,穿孔機會也愈大。其它如子宮位置、形狀異常或以前動過手術的子宮(如剖腹產或肌瘤切除)皆有較大的穿孔機會;
七、子宮頸或內膜粘黏:在進行人工流產時,如果醫師的手法太過粗魯,就很有可能導致子宮頸或內膜受傷、發炎,就有可能產生術後的子宮頸或內膜粘黏、並會引起月經異常,如無月經或月經量過少。嚴重者會在以後產生不育症的情況;
八、子宮頸受傷:在人流的過程,如果不小心,擴張宮頸口的速度太快,都有可能造成子宮頸的損傷,並造成以後懷孕較容易流產的情形,尤其是第一次懷孕或尚未生育過的婦女比較容易發生;
九、不完全流產:如果手術施行不完全,少量胎兒組織殘留於子宮內,可能影響子宮收縮而造成持續出血或造成粘黏、感染等情況。最好再仔細做一次手術清除殘餘的組織。子宮的位置或形狀不正常,一般比較容易造成此後遺症;
十、細菌感染:如果器械消毒不完全,或是手術者本身未注意無菌過程,即可能造成子宮內感染,甚至繼續往上傳染侵犯輸卵管及骨盆腔,嚴重時會造成以後容易宮外孕或不孕的後果。
 
心理影響
墮胎會讓人產生罪咎感、自殺的衝動、退縮、遺憾懊悔、失去自信心、降低自尊、懷有敵意憤怒、絕望無助、憎恨與墮胎有關的人、結束與伴侶的關係、失去性慾、不能原諒自己、引發惡夢等心理障礙。.
引用

山頂居
2015-6-28 14:45
# 2
好可怕 女人真偉大
引用

DIZSCUZ 5.5手機版
如有任何建議請電郵到[email protected]

Copyrights © 2002-11 Community Networks Limited. All Rights Reserved.
Processed in 0.028799 second(s), 5 queries , Gzip enabled